王守常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長、三智道商國學院院長 在20多年前,他就開始從國學的角度研究商業社會;在傳統文化重新受到重視的今天,他通過向企業家學員們傳道、授業

王守常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長、三智道商國學院院長
在20多年前,他就開始從國學的角度研究商業社會;在傳統文化重新受到重視的今天,他通過向企業家學員們傳道、授業、解惑普及國學,使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現代結合,煥發出新的活力;在“國學熱”之中,他倡導的是“返本開新”,中國人既要回到自己文化的傳統中,又要接受西方的文化。王守常所一貫秉承的,就是儒家入世的精神。
要成為世界中的負責任大國,不只是憑借綜合國力有多強,還要把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念介紹出去,被其他國家、民族所理解,才可以說是真正的大國。
把中國文化價值觀推向世界
在上世紀30年代有一個學派“學衡派”,陳寅恪是這個學派的精神領袖。他在《學衡》雜志上說:“一方面不忘記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一方面努力向西方學習。我認為可概括成四個字:返本開新。”這個學派的陳寅恪、湯用彤等都是在學界建立文化典范的人,他們有很好的傳統文化的基礎,又都在國外留過學,受到西學的訓練。比如,陳寅恪先生的治學方法、立意都非常高,都是怎么讓中國接受世界文化,又怎么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所以中國文化書院有一個堅持了將近25年的宗旨,就是馮友蘭先生講的:讓世界文化走進中國,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現在常說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追尋中國文化的主體意識。主體意識在國學中應該是自己對人生、對生命的感悟和認識。中國人還是要在自己的文化中找到讓自己安身立命的東西。這也是我提倡的,要返本開新,既回到自己文化的傳統中,又接受西方的文化。
因為說到底,大到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小到一個企業家非常成功的時候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就是發現真正讓中國走向世界,或者讓企業立足的方法,不只是提供一個多好的產品,而是提供一種思維方法和價值觀。當思維方法和價值觀念被世界認同的時候,才能是一個真正的強者。至于學習企業管理、經營模式那都是具體方法的層面。在哲學的概念里,這是一個“道”和“術”的關系,“道”一定是在“術”當中,或者是在“器”當中。
哲學要追問的三個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一個國家富強了,一樣也要問這些問題。中國承繼著數千年的文化傳統,未來的中國應成為世界負責任的大國,那么現在的中國綜合國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既要學習西方文化,又不要忘了本民族文化。因為,中國要成為世界中的負責任大國,不只是憑借綜合國力有多強,還要把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念介紹出去,被其他國家、民族所理解,才可以說是真正的大國。所以,國學在今天有所發展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我1985年在新加坡訪學,開始把國學運用于對商業的思考。那個時候“亞洲四小龍”興起,也引起了關于西方經濟模式和東亞經濟模式比較的討論。人們認為東亞出現“亞洲四小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四個地方都是在儒家文化圈里面,所以說中國的文化、儒家的文化,對亞洲經濟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的。我應該算是親身經歷了這幾個地方,在我看來,用文化的角度來說,儒家文化對亞洲經濟發展有作用,但不是一個全部的作用,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顯然,東亞經濟的發展,肯定有這個地區文化特殊的原因,就是這個地區的人所認同的一個觀念,也就是李光耀所說的“亞洲價值觀念”,這其實就是中國化的價值觀念。我想有一點無論中國香港地區、中國臺灣地區或者新加坡、韓國、日本等,他們在社會價值的認同上,儒家文化和中華文化影響處處可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漸漸意識到中華文化價值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