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市普仁灘景區開發了名為“紅色實戰”的旅游項目,讓游客扮作日軍搶“花姑娘”重現“鬼子進村”。當地旅游局負責人介紹,該項目的初衷是“為了做紅色旅游,教育年輕人。”消息一出,外界紛紛質疑該項目“傷害國人感情”、“見利忘本”。而在筆者看來,對文化的自我糟蹋與盲目熱捧才是其上馬背后的原動力。
“鬼子進村”項目打著“紅色文化”大旗,以“緬懷抗戰風云后,嬉戲青山綠水間”為主題。然而我并未看到文化。該項目參加者皆為年輕人,他們并未經歷抗戰的艱難歲月,雖然我不知耄耋老者見到這樣的場景是否會老淚縱橫,但我可以肯定這樣的舉動在他們看來不具備任何旅游的笑點。上馬這種項目,只能表現出我們對自身的蔑視。
發展經濟我們無需指責,但如果以利益訴求為準則設計歷史再現,無異于單純追求自然資源開發而破壞生態平衡。沒有歷史的莊嚴與厚重感的旅游設計,難道真把歷史看作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如馮驥才先生所言:文明的、知識的、道德的、真善美的文化尊嚴一旦被踐踏被玷污,被糟蹋的文化反過來一定還會糟蹋人的精神。旅游公司將來自于文化與歷史的真實還原為來自原始獸性的侵略與野蠻,才是我們最需要警惕的。
來自精神與文化的惡性循環極有可能導致文化的自我糟蹋與人格的自我虐待成為“潮流”。我們在抵制“鬼子進村”式項目對民族感情踐踏時,需要徹底厘清背后的文化市場與精神市場,摒棄文化的自我糟蹋傾向,才能解決當下以文化為名的行業亂象,展示出文化的真意。●朱峰
(責任編輯:柑檸鳳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