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是哪個朝代的?”“90后”觀眾一句無心的話語,足以讓《萬水千山》的編排者們愕然,也讓國人思索:今天,我們該如何認識長征?
承平日久,戰火紛飛已經太遙遠,只存在于年長者的回憶里。年輕一代哪怕是“軍迷”,也只能列舉戰例、武器性能,對于戰爭帶來的巨大犧牲總是無法感同身受。而“戲說歷史”的風潮日盛,從戲說古人逐漸蔓延到近代中國人民的反帝反殖民斗爭,然后輪到了抗日救亡圖存的年代。于是,長征被一些人遺忘了,或者長征被戲說了。
歷史不該被忘卻,當代人應具備起碼的歷史常識。太多耳熟能詳的諸如“忘記歷史就是背叛過去”“讀史可以明智”的格言警句,已然闡釋了牢記歷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淺顯地說,了解歷史常識是社會對一個人特別是年輕人文化水平的基本要求;而在文化復興已然成為社會共識的當下,對歷史的了解具有了另一種意義:傳承中華精神。在不斷提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我們不能忘卻文化的基石作用。對長征歷史的遺忘,是對中國人民站起來歷史的遺忘,也是對中華民族百年抗擊侵略歷史的遺忘,是對中華民族幾千年在內外力沖擊下逐漸形成、團結、共榮歷史的遺憾,值得警醒和反思。
不要忘卻對歷史真相的挖掘。歷史的真相難免有些會湮滅在時間的灰燼之中。無論是刻意的掩蓋,還是無意的遺忘,后人都會努力追尋,最終還原或部分還原真相。比如焚書坑儒之后,“古今”經書的論爭一直延續到了康有為,依舊沒有終結,可是,歷史的真相便在這來來往往的你爭我辯中日益清晰。一些企業、機構在危機公關時,首先想到的是湮滅事實,卻不想事實被越發清晰地呈現。鴕鳥政策、掩耳盜鈴,何其愚蠢。而對歷史真相的挖掘,我們當鼓勵、支持、推進。
不要去挑戰歷史底線。令人擔憂的是,歷史的部分底線受到侵蝕。某旅游景區日前出現讓游客扮演日軍搶劫“花姑娘”的丑劇,便是一個明證。很多時候,歷史的底線一退再退。可是,有些底線是不可以后退的。比如,在歐洲不可以有任何“為納粹翻案”的舉動。我們的底線是什么?這個底線要明確。我們應當在逐漸豐富歷史細節、完善歷史背景的情況下,進一步揭開歷史那波瀾壯闊而又精致的面龐。
這要求我們加深對歷史的研究,加強對歷史的介紹,引導對歷史的學習。無論是在校園、社會,我們都有太多的功課需要做。教材編得更生動有趣豐滿些,及時修改以解釋一些議論;歷史通俗讀物寫得精致流暢真實些;積極推進歷史文化的培訓,在全社會形成堅守歷史底線、探究歷史真相的氛圍。通過包括舞臺藝術、文學作品等在內的文化產品來潛移默化地推廣普及我們的歷史常識,塑造健康的歷史觀,當是重要思考方向。
這樣,不僅可以凈化已經部分“忘卻歷史、逼退歷史底線”的社會環境,也能讓我們在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過程中擁有更多的智慧來源。這樣,連長征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情況將極少矣。
何樂而不為?
(責任編輯:柑檸鳳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