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老子認為,道所包含的基本內容,即柔和虛無,此二者合起來就是樸素自然。他還強調了道的理念的整體性、不可分割性。道的法則就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循環往復、永不停息的過程。這一法則就決定了人在修道時不可能一次完成,還要進行永不停息的修煉,即便修得完滿后,還必須繼續保持道德的不流散,確保它的完整性。因為一旦流散就會再一次進入到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循環往復之中。人能做到自然無為也就進入得道之境了。在老子看來,剛強是有為的表現形式,柔弱是無為的表現形式,柔弱是合于道的,而剛強是不合于道的。他要求人們要認識到剛強是不合道之法則的,所以要堅守柔弱。人們常用溫柔似水來形容女子美好的性格特征,水性本柔所以能承載天下萬物,人們如果能達到如溪水般柔順,也就符合了道的要求,也就回歸到嬰兒般的自然人狀態,得道也是必然的了。老子認為,如果知識沒有體現道的本質和道的法則,都不是真正的知識。老子主張得道之人應保持糊涂的狀態,并將此作為人類的楷模。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這里是強調榜樣的力量,得道之人要實施無言之教,而不是將自己的現點強加于人,這正體現了老子無為而為的處世哲學,他強調不能將人的思想引入歧圖,以讓人對道的理解不出現差錯。
人是有欲望的動物,貪慕榮華富貴是人的本性,人只有認識到了榮華富貴終歸恢復為無,才能泰然處之,無所不容無所不能容,才能達到道的境界,修得圓滿。然而修得圓滿后也不是大功告成了,也必須繼續保持對道的理念的堅守,否則又會進入到從無到有的循環往復之中去,所以保持對道之理念的堅守是十分必要的。
孫叔敖是楚國的功臣,為相多年,幫助楚王治理國家,深受人民的擁戴。由于為官清廉,家中一直十分窮苦。孫叔敖年老時體弱多病。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在一次病得很重時把兒子叫到床前,告誡兒子說:“楚王多次都要封賜我,給我一個好的地方,我都沒接受。假如我一死,楚王一定會封賜你。你一定要記住:好的地方你一定不要接受。
楚國和越國交界有個叫‘寢丘’的地方,土地荒涼貧瘠,地方遙遠偏僻,名字叫得也不好聽。楚國人信鬼,越國人好祈福。要想子孫們長期保住封地,你就要這個地方。”孫叔敖一死,楚王果然召見孫叔敖兒子,要把臨近都城的一塊肥美之地封賜給他。孫叔敖兒子按父親的旨意再三婉言拒絕,執意請求受賜寢丘。楚王和臣僚都十分不解:孫叔敖那么聰明,可兒子怎么這么傻呢?那是一個不會有人要的地方啊! 由于孫叔敖兒子的執意,楚王只好把寢丘封賜給了他。
多年之后,其他人受封賜的土地都沒保住,不是被新的寵臣霸占,便是被而后的楚君收回,有的還成了他國與楚國相爭的戰場。只有孫叔敖的子子孫孫,一直保有著寢丘。雖說這塊土地賦稅微薄,但卻一直能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