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歲月:關于友情
1、嚶其嗚矣,求其友聲。
【出處】《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解讀】鳥兒在嚶嚶地鳴叫,尋求同伴的應聲。以鳥喻人,比喻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這首是民間宴請親友的樂歌。舊說以為是周文王所作,或泛指天子之詩,都與詩意不大吻合。詩首章以鳥呼伴為喻,說明人不能沒有親友;次章說要以豐盛的酒肴,熱誠地款待親友;第三章說親友間要真誠相待,往來之禮不可失。這首詩說的是親友間正常的交往,表現了古代人民對待親友的真摯感情,反映了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2、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出處】《周易•系辭上》第九章: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解讀】同心協辦、志同道合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出來的話就像蘭花的味道一樣令人心曠神怡。所以后人把朋友之間的交情稱作“金蘭之好”。比喻只要兩個人一條心,就能發揮很大的力量。唐代孔穎說:“二人若同齊其心,其釬利能斷截于金。金是堅剛之物,能斷而截之,盛言利之甚也。此謂二人心行同也。”
3、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妾,損矣。”
【出處】《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解讀】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結交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這是談交友之道。孔子以三喻多,益、損之友自然不只各有三種。孔子這里突出強調,交友要看對方人品、人格怎么樣。孔子絕非隨意泛泛而談,而是以他的人生閱歷、人生智慧告訴弟子們,應該以什么樣的人為朋友,為同道。“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篇)各走各的路好了。
4、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轎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
【出處】《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解讀】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有三種。以有節度的快樂為快樂,以贊美別人的優點為快樂,以多交賢良的朋友為快樂,這是有益的。以驕奢放縱取樂為快樂,以盡情游蕩為快樂,以貪圖安逸為快樂,就有害了。
古人常以三喻多,孔子也是如此,擇其要者而言之。益、損之樂不只各有三種,后學者自己可以類推。今之生活方式已與古代大不同,娛樂項目日新月異,聲色犬馬超過以往,益、損之樂當有新的內容,新的標準。不過,孔子講的基本原則并不過時。
5、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出處】《論語•學而篇第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讀】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
現在這句話常被用以對遠道而來的朋友表示歡迎。這是談交友之道、處世之法,談一個人如何對朋友、對他人的問題。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一語道出了中華民族的好客與友善。這里“說”是通假字,就是現在的字“悅”,高興的意思。
6、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出處】《論語•子路篇第十三》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解讀】互相批評,和睦共處,可以叫做“士”了。朋友之間,互相批評;兄弟之間,和睦相處。
子路問,怎樣才算一個士,孔子這里和回答子貢的,有所不同了。孔子拿四個字來形容,他說一個人“切切偲偲,怡怡如也。”總是對人笑咪咪,不是假笑,是內心愉快,這就是士。在朋友有困難時,伸出援手。此句中的“士”,大致近似于君子、讀書人。孔子認為君子交友必定以道作為前提,所以既要相互批評,又態度和睦而不和人同利。為人處世,擇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朋友好,你將會在朋友處獲得人格的熏陶,道德的感召,學業的長進,自然受益無窮。
7、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理也。
【出處】《莊子•雜篇•漁父三十一》: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離位而亂莫大焉。官治其職,人憂其事,乃無所陵。
【解讀】聲調相同,就會互相相應;氣質接近,就會互相吸引,這是自然的法則。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這句話原指天地萬物之間相互感應,現在用來比喻志趣相投者會自然地結合在一起的意思。以天為本,向上發展,以地為本,向下扎裉,這就是萬物各依其類別相互聚合的自然法則。
8、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出處】屈原《九歌•少司命》第二章: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駕云旗。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云之際?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怳兮浩歌。孔蓋兮翠旌,登九天兮撫彗星。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解讀】再悲傷莫過于活生生的別離,再快樂莫過于新相交的知己。
《少司命》是祭祀少司命神的歌舞辭。少司命是主管人間子嗣的神。這二句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一方面是因為兩句詩分別概括了全然不同的生活經驗,既準確明快,又經得起玩味。另一方面又因為二句合用在這里又極其貼切,相比相映,正好表達了少司命此時此地的情感特征。由于兩句詩的工穩對仗與所表現的情事嚴絲合縫,因此顯得猶如天造地設,一點沒有斧鑿的痕跡。我一直猜想,這兩句詩可能對啟發后人認識語言對偶之美起過巨大作用;卻又懷疑后世有些文人未必全部了解這兩句詩所提供的藝術經驗,否則他們為什么要片面追求駢儷堆砌,而不在對景切事、表達真情實感上下工夫呢?
9、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出處】班固《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第三十二》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解讀】鐘子期去世之后,俞伯牙就再也沒有彈奏古琴了。
俞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于傾聽。俞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說:“好啊,我仿佛看見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鐘子期說:“好啊,我仿佛看見了奔騰不息的江河!”俞伯牙心里想的,鐘子期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鐘子期死后,俞伯牙覺得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就把琴摔壞,和琴弦斷絕關系,一生不再彈琴。這就是“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