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岡縣是中國富鋅富硒有機茶之鄉,茶的存在給這方人民的生活帶來了甜蜜,人們敬茶為神,頂禮膜拜,正因為有了這種膜拜,才創造了以茶為主題的茶燈。在精神生活貧乏的過去,鳳岡先民們以茶燈為載體,寄寓他們對神靈、生命、生活、愛情的向往和崇拜。茶燈也叫花燈,它是傳說中360種燈戲的主角戲,有著與儺戲一樣厚重的文化積淀和內涵,儺戲往往是祭祀時所用,而茶燈則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與人們的生活、思想、意趣密切相連。
鳳岡茶燈的悠久也證明鳳岡人種茶歷史的久遠。該戲種樂器以打擊樂器為主,道具主要是紙糊燈籠,表演者最初是兩人,一旦一丑,與東北的“二人轉”略有相同,丑者叫干哥(或叫茶老),旦者叫幺妹(或叫唐二)。表演時幺妹頭扎假發辮,包頭巾著花裙,右手執綢邊花折扇,左手執彩巾。丑角干哥則反穿皮襖,扎腰帶,頭戴瓜皮帽,右手執大蒲扇。干哥表演時作半蹲狀,緊緊圍繞幺妹迂轉,兩者動作夸張而滑稽。當然根據場地的需要,也有三人或多人表演的。其表演程序依次為采茶、散(賣)茶、倒茶、謝茶、團茶,每一節都由采茶調配合舞姿完成,兩者相互輝映,甚是優美。其唱腔以吼唱為主,高亢激烈之音體現了大山人的性格和蒼拙。特別是采茶調,多以七字成句,常常把農村生產生活中人們熟知能詳的事物和景象融入歌詞中,顯得質樸而得體。語句側重于敘事,內容涉及到喬遷高升、婚喪嫁娶、時事軼聞、愛情婚姻,打情罵俏、挖苦取笑、攀比學問等,音調韻律上也很講究,其立意平實,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
采茶調也叫十二月采茶調,一月一唱,一月一節,但每節之間的故事卻有著內在的聯系,把十二個月的內容聯袂起來,其實就是一首敘事長詩。譬如:“正月采茶正月梭,情妹打扮賽嫦娥。上身穿的紅羅衫,下穿羅裙滿地梭。”“梭”在這里是虛詞,由于方言的特點,在此調中出現易于傳唱。這一節內容定調為愛情,僅28個字,將一個賽嫦娥的情妹刻畫在人們面前。接著是“二月采茶二月梭,燕子銜泥來砌窩。燕子銜泥窩砌起,飛進飛出在唱歌。”“三月采茶三月梭,蜜蜂飛往花園過。花見蜜蜂開顏笑,好比情妹會情哥。”這節采用“比興”的手法,由蜜蜂起興,寓意著情哥情妹的相歡時光,如蜂蜜一樣。“四月采茶四月梭,蚊蟲蚊蟲實在多。許郎一鋪紅羅帳,不準蚊蟲咬情哥。”情妹暗許情哥一鋪紅羅帳,其意思并非擔心心上人被蚊蟲叮咬,實則是暗許終身。這一節妙就妙在見愛不說愛,見情不說情,足可見采茶調的含蓄之美。“五月采茶五月梭,一對龍船江中過。大船載的是情妹,小船載的是情哥。”這一節顯然是情妹出嫁情哥出迎時的場景描寫。采茶調的唱腔和字數是統一的,其內容要按需要而進行改變,如有一首流傳甚廣的十二月采茶調是這樣的:
正月采茶是新年,借奴金簪點茶園。
點得茶園十二畝,當官寫字慢交錢。
二月采茶茶發芽,姐妹雙雙去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