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是中國農耕社會第五幅文化圖景,是典型的中國文化符號。
有青山綠水的地方就有茶香,有茶香的地方就有中國文化。茶、可可、咖啡并稱世界三大飲料,但茶才是當之無愧的飲界領袖。茶虛靜清雅,糅合了佛儒道各家精華,充滿了中國滋味和中國精神。
唐人陸羽《茶經》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神農氏教民稼穡,后世尊為炎帝。后人作的《神農本草》中提到茶,故有“發乎神農氏”之說。晉代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武王伐紂時,茶已作為貢品納與周武王。中國原始公社后期,茶是貨物交換的大宗。戰國時期茶的生產規模相當大了。
蒼山翠崖,蜿蜒綿延,采茶是中國農耕社會最重要農事之一。“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竽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發于叢薄(灌木)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這是農時、物情的講究。對采茶工具也有講究:“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茶人負以采茶。”天時上“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至于“蒸之、搗之、焙之、穿之、封之”這些制茶工序,都須在晴日里完成。
明人高啟的《采茶詞》描繪了當時的采茶場景:“雷過溪山碧云暖,幽叢半吐槍旗短。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采得誰最多?”采茶女邊唱歌、邊采茶,比誰采得快,場面歡快。中國農人心頭總有一抹陽光,勞作總有歡聲笑語。詩還說:“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茶農不種稻黍,以采茶為生,片片青葉是他們民生所在。
采茶是士子隱者的雅事。唐人皇甫曾的《陸鴻漸采茶相遇》描繪了這樣的畫面:“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這是有著隱逸趣味的采茶美學。
茶玉潤雅厚、碧葉金湯,更是一種哲學、一種道。凡上品茶,必出自艱僻貧瘠、人跡罕至之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它折射著一個民族生存景況和哲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