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年輪在歲月的長河中碾過,曾經熟悉的聲音和畫面已經在我們的腦海里面逐漸模糊了,也慢慢地淡出了歷史的舞臺。在流行歌曲充斥的現代,原生態山民歌——這種我們的民族歌唱藝術卻逐步走向消亡……
民族文化遺產 山民歌歷史源遠流長
原生態的山民歌一直以來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農民們在勞動和工作之余的一種自娛自樂的原創性很強的一種民間藝術。從專業角度來說,演唱者的水平根本都不能達到專業水準,或許那根本稱不上是演唱,但是,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說,這可就是一項偉大的民族遺產。
鄂西山民自古就有在從事田間勞作、栽秧、薅草時用鑼鼓伴唱、男子叫歌女子接唱的風俗。山民對山歌的熱愛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如果以海洋的遼闊來比喻山歌題材的寬廣、數量的眾多,一點也不過分。
山歌借鐘情于她的山民之口吟唱,代代相傳,在農耕社會里雖經數百年而不衰。山民受山歌的滋養教育而形成勤勞勇敢、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他們歌唱勞動,歌唱愛情,也歌唱痛苦和不平,他們伴著歌唱來到世間,也伴著歌唱走完人生的艱難之旅。山民們的一生都在唱歌,民歌陪伴了山民們的一生。山民們一代一代地走過去,山歌便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愈積愈厚。這些山歌給我們繪制了民族風情和民族風俗的瑰麗畫卷。
山民歌種類繁多,愛好山民歌的當地人還把他們編撰成冊,正編按其歌唱形式分山歌、小調兩大類。再按民歌的內容、社會作用并兼顧歌唱形式又分為五編。第一編為唱山歌的歌,其中又細分為20類,如開臺歌、開場歌、撩歌、請歌、約歌、謝歌、兒歌、穿號葉子等;第二編為情歌,其中又分為44類,如風情、風俗、相思、調情、童話歌等;第三編為小調,小調以言情為主兼及其他生活內容,又分為23類,如苦歌、夜曲、勞動號子、吟物、醒世、喜慶、祝賀等;第四編為長篇敘事歌,仍屬情歌,因其敘事完整,篇幅容量大而單列,如“九嶺十三崗”、“五里坡兒上”、“吳幺姑”等;第五編為社會生活歌,這一編反映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按反映的生活層面又分為 17類,如禮儀、好客、職業、擇業、勞作苦歌、唱古人、罵歌等,特別是其中的涉性歌謠,是從另一側面研究舊時代鶴峰山民之風俗民情的可貴資料。這些收集的山歌九成都是他們在聆聽居住于附近的山民親口歌唱,僅有少量山歌來自于20世紀五十年代的民間手抄本。
山民歌的一個特點是貼近生活,瑯瑯上口,容易學習,不管是老人小孩,都可以很快就學會并跟著吟唱。至今為止,許多山民歌還被當地居民傳唱,并且流行到許多的地方。例如當地最出名的龍船調,它原名種瓜調,是生產風俗歌,后經演化而成為劃彩龍船的一種唱腔,流行于鄂、喻交界地帶的利川、咸豐、黔江、石柱等縣(市),因其從湖北利川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故音樂界將龍船調定為“湖北民歌”。龍船調是中國最優秀的民歌之一,也是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