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只有情難訴”——《牡丹亭》折射湯顯祖以“情”為核心的哲學思想得到了研究者的一致認同。然而具體到其中“情”的內涵,各家又有不同的認識和闡發。筆者亦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情”迷牡丹亭
“世間只有情難訴”——《牡丹亭》折射湯顯祖以“情”為核心的哲學思想得到了研究者的一致認同。然而具體到其中“情”的內涵,各家又有不同的認識和闡發。筆者亦談談自己的看法。
1.謳歌愛情
若以《牡丹亭·標目》中“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斷定該劇以歌頌愛情為旨,那么《西廂記》 “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其旨相通。何以一部橫空出世的《牡丹亭》幾令《西廂》減價?主人公杜麗娘一直以來被視為“至情”之化身,其作者湯顯祖則被譽為 “曠代情圣”。則王實甫亦可謂“情圣”,再說崔鶯鶯堅貞如一、一往情深,難道不先于麗娘為情為愛死去活來,算不上“至情”之化身?可見,謳歌愛情并非《牡丹亭》獨特之處,此“情”之深層意蘊還需從“至情之化身”杜麗娘身上去探尋。
2.情欲渴求
杜麗娘和柳夢梅的結合可以說沒有任何先前的感情基礎——麗娘夢會之人并非先前心儀的某一對象。《驚夢》一出中正是萌動的春情引麗娘入夢,夢中恰好遇見“柳生”,即便換了趙錢孫李也一樣會直奔“交合”主題。而夢中的交合實難提升到愛情層面上來,有別于崔張愛情發展進程,杜柳二人可謂是先結合后戀愛,直到《幽媾》才算擦出真正的愛情火花,直到《還魂》愛情才終于“轉正”。可見戲中之“情”是一種和“欲”密切相關的情,至少在最初是表現一種“人本能之欲”。而《牡丹亭》的獨創性正在于真誠的表現了這種被壓抑的人性欲求,從這一點上與當時“滅人欲”的社會倫理道德規范忤逆。
3.美之覺醒
戲里春香打趣“你今天打扮這么漂亮給誰看呀?”麗娘回道“可知我一生兒愛好是天然!”——若“天然”理解為“大自然”,則語意不通,若解釋為“人之天性”,這句話意思就是:我不為誰而妝扮,愛美出于我的天性罷了。這不正是湯顯祖對“情”的解釋么?杜麗娘是愛美的,從她在羅裙上繡鴛鴦圖,上學堂也不忘悉心梳妝,去花園更是一番精心裝扮,“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更是美的覺醒的宣言,園中萬般美景也可視作麗娘心靈世界的映射,是她心靈構筑的一個理性的美的存在。正如古之“感物”說,感物是情與物的雙向互動,若沒有一顆善感之心,敏銳覺察美之心,如何能為外物深深打動?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麗娘愛美之心尤烈,她對美的事物抱有熱忱的向往,《牡丹亭》中麗娘“游園”“驚夢”“尋夢”“離魂”到“還陽”的一系列行動不正對應追求美,發現美,創造美,享受美,追憶美,追隨美直到實現美的心路歷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