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戲曲是八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積累,她以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博大精深的藝術體系與古希臘的悲喜劇、印度的梵劇并列為世界三大著名戲劇。中國戲曲除了具有一般戲劇的特征外,還具有深厚的藝術傳統、嚴格的程式規范、鮮明的民族風格等特點,這些特點,首先在京劇的服裝上得到了具體、充分的體現。
一、京劇服裝具有夸張的寫意美
藝術對生活的反映,一般可分為寫實與寫意兩大派系。京劇是一門夸張的寫意藝術,京劇服裝是夸張的寫意服裝,它不受現實生活中一般邏輯的規范和限制;而是運用象征、變形等夸張手段,設計各類人物的服裝,服務于舞臺美學和人物的身份、性格,使服裝有了鮮明的美學特征。
第一、京劇服裝的象征特點非常突出。如蟒袍,它源于明代的“蟒衣”。在蟒衣基礎上加工美化后形成的蟒袍,保留了蟒衣的基本形狀和穿用范圍,繼承了中國服裝追求意境美的傳統,賦于了更加鮮明的美學特征。從顏色上看,蟒袍分為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指紅、綠、黃、白、黑;下五色指紫、粉、藍、湖、香。什么樣的人穿用上五色,什么樣的人穿用下五色,有比較嚴格的規范。一般情況下,上五色穿用者的身份、地位要略高于下五色的穿用者。這樣,就使顏色具有了區別人物身份的功能。這是其它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
另外,色彩還具有象征人物性格的功能。如黑色是具有莊重、嚴肅感的顏色,為了突出包公剛直不阿、正義凜然的性格,穿黑蟒,顯得威嚴肅穆。紅色具有忠正、耿直之意,為了突出關公忠烈不二的性格,讓其穿綠蟒,與紅臉成反比,顯示他智勇雙全的性格。
除了服色上的象征意義之外,服裝圖案的象征特點也非常突出。眾所周知,蟒袍之所以叫蟒袍,是因為上面有龍和蟒的圖形,龍為五爪,張口吐火珠,象征獨尊,為皇帝專用。蟒為四爪,閉口,象征臣服,用于親王、將帥等。京劇蟒袍上的龍形大多為四爪,大概是因為舞臺上都是假皇帝吧。蟒袍上的龍形并非干篇一律,而是大致分為三類,即團龍蟒、行龍蟒和大龍蟒。
團龍蟒,是把龍畫成圓形,繡在蟒袍上,通常在全身繡十個團龍,用于性格較為沉穩的人物。
行龍蟒,是把龍的圖形由團形改為自由舒展形,或俯首向下,或回頭向上,或相對戲珠,或抬頭吐水,昂揚矯健,具有動感。龍形擴大,數量減少,一般全身有六個行龍。用于性格粗獷、剛健威嚴的人物。
大龍蟒,龍形比行龍更為舒展、夸張,龍體也比行龍大得多,龍頭在胸前,龍尾則甩至左肩,顯得氣勢磅礴,不可一世,用于剛直暴烈或獨霸一方的人物。
色彩和圖形對于人物性格的刻畫是無聲的,但卻比語言更傳神、更簡練,不僅對演員的潛在表演素質是一個調動,而且直接作用于觀眾的視覺,使觀眾直接感受人物性格所具有的美學特征,這種特征用寫意的手法繪制出來,使京劇具有了典雅、高深的氣質,這在世界戲曲史上,也堪稱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