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登基,整肅朝綱,重修文武,自有一番忙碌,但百忙之中沒忘記戲曲的事。其中原因,一是自己要看要聽,以緩解巨大的精神壓力;二是國家不可無樂,百姓不可無戲,誰當皇帝都得抓戲曲。前面講了,乾隆聰明絕頂,對于怎么抓戲曲,他便決定另辟蹊徑。
這天,乾隆召見莊親王允祿、內閣學士張照。乾隆看著奏折,突然說:“張照,你是進士,擅長作文繪畫,不知能否寫劇本?”張照時年50歲,沒有準備,心想乾隆不管有啥事總是先問莊親王允祿,便被驚嚇一下,忙凝神答道:“臣可以寫,只是這些年有所荒廢,加之年紀日長,不敢說能寫。”乾隆說:“可以寫就行。朕的意思啊,咱大清開國百年,宮里劇本不勝枚舉,良莠不齊,得徹底整理一下,還得重新創作一批新劇本,給后來立下規矩,所以召爾等來說說如何是好,莊親王你看呢?”他答道:“皇上英明。大清開國百年,的確應當徹底清理。臣愿意替皇上效勞。”
允祿和張照奉命清理歷朝戲曲作品,主持撰寫宮廷戲劇本,自然格外用心,立即組織人員編寫。張照把《目連救母》改編為《勸善金科》,把《西游記》戲改編為《升平寶筏》,前者突出的是因果報應,后者突出的是除惡驅魔。周祥鈺把三國戲改編為《鼎峙春秋》、把梁山英雄戲改編為《忠義璇圖》,王廷章把楊家將戲改編為《昭代簫韶》,主題都是忠孝節義。他們還改編了大量的月令承應戲、朔望承應戲、法宮雅奏戲、九九大慶戲等。
乾隆皇帝創始了一年四季都以獻戲的方式祭神,亦即在娛樂中表示對神的崇敬。這種方式歷經各朝一直延續到清末。為了給神獻戲,乾隆曾經指派詞臣編寫御用劇本,之后就建立了宮廷演戲的月令承應、慶典承應制度。
乾隆皇帝一邊找人編寫劇本,一邊考慮組建宮廷戲班。教坊司撤銷后,唱戲這一塊并入和聲部,還是當作宮廷音樂來考慮。乾隆當政,一改內斂脾性,開始為所欲為。他做皇子時就喜歡唱戲,但礙于影響不好,不敢放肆,也就沒在公開場所票戲。現在時過境遷,乾隆自然無所顧忌,大展歌喉,當然也不至于在大庭廣眾之下唱戲,而是選擇了一處隱秘的地方。這地方叫金昭玉粹。乾隆登基,在紫禁城大興土木,將乾西二所改建為重華宮,并在宮內建漱芳齋戲臺。
有了這座小戲臺,乾隆方便了許多,每天兩頓吃飯時,便有宮廷戲班在此演折子戲,每次演出時間也不長,助興而已。不過醉翁之意不在酒,乾隆的主意不在看戲而在演戲,所以小戲臺啟用不久,乾隆便躍躍欲試,先是趁著辦公閑暇,溜出養心殿,來這里看戲班排演,時不時指點一二,后是吃了早飯借故不走了,要戲班加演幾出,最后露了原型,對戲班總管靳進忠說:“你們演的什么?看朕示范示范。”于是也不等回話,徑直走上戲臺,對臺上唱錯戲的藝人說:“歇一邊喝茶去,朕替你唱一出。”配戲藝人驚愕不已,不敢與乾隆對戲。乾隆說:“反了你幾個不成?皇上口諭:與朕配戲。”乾隆唱戲自然比不上專業藝人,不過熟能生巧,也能哼哼幾句。比如,這天唱一個折子戲,乾隆演小生,原本聲音高亢穿云,可乾隆嗓音低,夠不上昆弋宮調。樂隊響起音樂,乾隆一張口便覺得吃緊,唱著唱著,不知不覺唱低半調。這一來與乾隆配戲的藝人可苦了,若是按原調唱便與乾隆格格不入,若是跟著低半調呢則跟不上樂隊。樂隊也著了慌,一聽乾隆跑了調,望著戲班總管靳進忠怔怔無言,不知如何是好。
麻煩的是,乾隆并沒有覺得自己如何,反而覺得樂隊和配戲藝人哪里不對勁。乾隆唱得興高采烈,不管不顧,各自任性。戲班的人也不敢計較,乾隆咋唱我咋唱,心甘情愿跟著乾隆往溝里跳。末了,這戲沒法再唱下去了,乾隆也發現自己掉溝里了,禁不住哈哈大笑。
戲班總管靳進忠下來向內務府大臣包里匯報:“這不是長久之計啊!”包里一聽嚇一大跳說:“你幾個膽大包天,竟敢把皇上往溝里帶,找死不是?”總管靳進忠“撲通”一聲跪下說:“奴才該死。可皇上口諭,明兒個繼續。怎么辦?”包里趕緊去求戲曲專家張照。張照已知道這事,正在皺眉頭,想了想告訴包大臣:“這樣吧,我連夜將曲子改一改,高的說白低的唱,明早你組織戲班都學著這么唱。” 還說到:“還唱昨兒個那出,朕不信就唱不好。誰要是再往溝里跑,朕罰爾等喂馬去。”戲班總管靳進忠和眾藝人暗自咋舌,不知張照這個辦法管不管用。張照早在這兒候駕,見著乾隆,照例磕頭問安,然后把新編這出折子戲文說給乾隆聽,改得很簡單,只把最高音改為說白。乾隆聽了暗自高興,連說:“好好,這樣省勁。你告訴他們,再把朕帶下溝絕不輕饒。”樂隊響起開場鑼鼓,乾隆便帶著一干藝人徐徐上場。胡琴聲起,開始唱戲。乾隆怎么唱,樂隊和眾藝人怎么應。唱到最高音處,乾隆說對白,藝人也說對白,只有樂隊高音照舊,觀眾聽起來還是原汁原味。張照、內務府包大臣和戲班總管靳進忠懸著的心才安然落下。一曲戲終,乾隆歡喜不已,忙問張照:“朕這戲唱得如何?”張照說:“天衣無縫。”乾隆說:“不準無恥吹捧,快說實話。”張照說:“臣不敢獻媚,實在是皇上唱出了新腔。”乾隆大惑不解,問:“此話怎講?”張照說:“半唱半白,自創一腔,當然是皇上的創新啰。只是不知這種唱法叫什么腔?請皇上命名。”乾隆暗自欣喜,想了想說:“那就叫御制腔吧。”張照、包大臣忙拱手說:“恭賀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