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孝
孝德文化的民間載體
胡耀燦
孝德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粹,被視為一切社會道德的基礎,因此,古人有“百善孝為先”之說。孝德文化經歷數千年而不衰,除了歷代統治者出于統治需要而大加宣傳外,流傳民間的各種文化活動,承擔著孝德文化具體的傳承作用,這種作用,不但沒因為社會的動蕩、朝代的更迭而消減,反而在艱難困苦的磨礪下,更加顯露出耀眼的光芒。
民間文化根植于人民群眾中間,它的產生、流傳和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社會民眾的基本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所以也往往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孝德文化在民間文化中時常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體現,上虞有著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化形式,大量地包含了與孝德文化有關的內容。
1.社戲和廟會
社戲的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年規戲、廟會戲、平安戲、償愿戲。其中以廟會戲為主。
廟會主要是以廟日祭禮為緣起的一種集市、娛樂方式,明清以來,上虞廟會盛行。各個廟會的規模大小不一,如百官的大舜廟會、下廟廟會(又稱老十六廟會)、曹娥廟會(又稱娘娘廟會)、東關的五猖廟會、崧廈的崧神廟會、五龍廟會、雙楓廟會、道墟的東桑廟會、鎮鏡廟會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紀念孝女曹娥的娘娘廟會。除祈福求平安等內容之外,往往還有一些子女陪同老人一起到廟里燒香許愿,表達孝敬父母的心意。廟會的演出中,也會隨時用快板書、蓮花落、順口溜等說唱形式,增加一些各地孝子孝女孝順兒媳婦的小故事、小片段。據老人傳說,迎神游街時,在迎神游街隊伍中,會有人扮演“不孝子孫”被無常捉拿捆綁后,插上“不孝子孫”的牌子游街的場景。當然,在游街隊伍中也有人高舉牌子,上書“孝子某某恭迎娘娘”之類的文字,以示對孝子、孝女的旌表。
戲曲演出是廟會的高潮,在所演出的節目中,除了一些專門以孝為主題如《蘆花記》《吃糠記》(又叫《趙五娘》)等的劇目外,在其他的故事中,隨時會有孝德的內容穿插其間。尤其是蓮花落等說唱節目中,這樣的內容就更多,如《娘家節詩》《分家節詩》《王華買父》等。
現在的上虞農村,民間文藝演出中也有大量有關孝德的內容,如上虞戲曲家協會主席、省優秀民間藝術家楊國華等人演出的《征母》,將上虞崇尚孝道、社會和諧的良好風尚進行了充分的演繹。其他如蓮花落表演家吳寶炎創作并表演的《曹娥傳奇》《虞舜傳說》等曲目,都以孝德文化為主題。
2.志書和譜牒
一般而言,縣志及以上等級的地方志,大多是官修的志書,特別是明清以降,縣志、府志基本上是由官府出面主持編纂。而村志、里志、廟志以及各姓氏的宗譜、族譜、家譜等,則一般均由民間自主編纂,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民間對于社會行為的取舍和導向。
在一般的里志、村志、廟志等志書中,對于本地的鄉風多有記載,但大多以“孝友”為尚,對本地的孝子孝女多有褒獎。如上虞《五夫里志》載:里之稱五大夫者,系焦氏五子,孝感上圣,立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