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習俗
做大壽
壽誕禮,俗稱“做壽”。做壽和做生日,既相同,又不同。相同的都是慶賀生日,所不同的是其中包涵的意義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做生日大都是長輩出于對小輩的愛憐,而慶壽誕則是小輩對長輩應盡的孝道。中國古代對人的各個年齡時段有不同的稱法,60為“花甲壽”、70為“古稀壽”、77為“喜壽”、80為“傘壽”、88為“米壽”、90為“卒壽”、99為“白壽”、108則為“茶壽”。這些壽誕盡管名稱不同,來歷也不同,但都需要兒女們用“做壽”這一方式來體現對長輩的愛戴和孝心。
上虞民間有“生日年年有,壽誕六十首”的俗諺,意思是說人只有到了“耳順之年”即60歲才有資格做壽。壽俗中,還有不成文的習俗,那就是“做九不做十”、“男做九、女做十”和“逢五小壽小慶,逢十大壽大慶”。如60大壽,要提前一年在59歲的生日來慶祝,俗稱“做九”。而“十”與“賊”、“九”與“鳩”諧音,鳩是兇悍之鳥,也就是說男不能做賊,女不能為鳩。20歲、30歲、40歲、50歲都不做,因為“四”與“死”諧音,與“尸”近音,意味折壽;50歲得在49歲的生日做,可“四九”就是“死久”,也不吉利。故民間有“短十八、亡十九,三十歲來做陰壽”和“不到花甲不慶壽”的說法。
壽誕禮在民間都比較重視,大戶人家更是有著比較隆重的慶典禮制。
發帖
壽誕前一月,由其長子或主事的晚輩征求壽星的意見后,向親戚、朋友、同僚、門生、佃戶等發出請帖,俗稱“發帖”。請帖的一般書寫方法如下,右上角寫:“謹詹于X月X日為家嚴(或慈母)古稀壽誕,略備薄酒一盞,敬請賜教,恭候。”另起一行,再寫“光臨”。左下方寫:“XXX頓首”,再下一行寫發帖日期。現在,有的壽誕多在賓館酒店設宴,就要寫上具體地點、時間和包間等。請帖也由直寫改為橫寫,但寫法和文字基本一致。
按俗,慶壽誕的時間可以提前到生日前,但不能延遲到生日后,即便是當年之內,過了生日就不能再做壽。
壽禮
壽誕作為比較正式的儀式,凡小輩和至親以及受到邀請的朋友或其他人都要送禮,出嫁的女兒還要挑禮擔,除了壽禮外還要特地縫制衣褲、鞋襪等作為壽禮。衣物多用蠶絲制作,象征長生不老,長命百歲。凡是壽慶用的禮物,一律冠以“壽”字,如壽袍、壽襖、壽衣、壽桃、壽面、壽糕、壽酒、壽燭、壽杖、壽畫、壽屏等等。每件壽禮必須綴上用紅紙剪出的“壽”字。壽桃是必不可少的壽禮,但如壽誕不是在果桃成熟的季節,可用面粉做成的“壽桃”替代。大戶人家或書香門第的壽慶,除了準備前面的禮物外,還要贈送壽軸、壽聯等書畫作品以示慶賀。壽軸多是“松鶴圖”、“福祿壽三星圖”或“百壽”、“百福”、“百祿”、“百禧”圖之類的吉祥圖。壽聯多是“壽比南山,福如東海”之類的祝頌語。
壽堂
壽慶一般多在壽星的府第舉行,壽堂必設在正屋廳堂,正中擺放一把太師椅,壽星有功名的話,要在畫桌正中的小屏風上掛好敕令。壽堂的墻壁上掛上一幅紅紙金字壽屏。壽屏一般請當地名流書寫,內容都是壽星的功名、德行、業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