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收藏熱衷的藝術品鑒定問題,已是一個全國熱議的話題,而在湖北和武漢,民間收藏也正如火如荼,那么武漢面向社會服務的鑒定機構情況怎樣?武漢著名收藏家、書法家孔可立先生曾多次呼吁設置面向社會的鑒定評估機構,并于前年和去年兩次向省政協提交了“政府應批準設置民間藝術品鑒定機構 ”的提案。日前,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孔可立先生。
孔可立先生介紹,目前在北京、上海一些大城市,都成立了經營性民間藝術品鑒定機構。北京目前有21家,這些鑒定機構以民營為主,另外國有博物館或所屬機構也有常年對外開展鑒定服務的。但在湖北武漢,截至目前,尚無一家開展有償鑒定服務的民間藝術品鑒定機構。
因種種原因目前在湖北武漢設立這樣的機構還有難度,而民間要求鑒定的熱情又空前高漲,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近年來,孔可立先生也在走訪各文物市場和指導收藏社團組織的過程中思考和尋找著解決的途徑。
在目前尚無鑒定機構的情況下,“原則上依托各藝術品交易市場挖掘和發揮其社會服務功能,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辦法”。孔可立先生介紹,武漢目前有徐東、香港路、崇仁路等有一定規模的文物市場,各市場搭建起平臺,有的經常開展文物藝術品鑒定及咨詢活動,即便有償服務,收費也并不高;另外省市收藏家協會等社團組織也可開展咨詢鑒定等活動,還可外聘文博系統非在職退休專業人員,或從北京上海等城市外聘專家進行服務性工作。
對于服務的方式和方法,孔可立先生認為可以進行一定的判斷和評估,但宜進行一般性評估,而不宜做結論性評估,更不宜出具鑒定證書。
孔可立先生強調,面對民間藝術品鑒定評估需求迫切且巨大的現狀,文物市場和社團組織多舉行一些普及性文物知識講座,不失為一個解決需求的好辦法。
針對文化部已成立中國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并有在各省市設立工作站的設想,孔可立先生認為,將來宜形成以官方主流機構鑒定為主,同時又輔以多方社會力量參與的模式,既可盡可能地滿足市場需求,也可對文物鑒定起到相互印證的作用,逐漸樹立起行業的誠信度和權威性。
(責任編輯:記憶海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