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在這里講《周易》,也許講臺下有的人研究《周易》已到了很深的程度,而有的人恐怕連《周易》“ABC”都不知道。我只能是試著講,講哪些內容比較適合,我心里也沒底,因為講課就是這樣,“深入”不容易,而“淺出”往往更難。我將今天的題目定為“《周易》淺說”,實際上也是一種挑戰。
《周易》的內容
《周易》簡單說,是一部“談象”的書。“象”就是“卦象”,由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衍生出六十四卦卦象,六十四卦有六十四卦卦辭,另外還有三百八十四條爻辭,是對卦象象征意義的解釋。讀起來佶屈聱牙,非常難懂。后人的“注”也非常多,因為年代太久遠,原先的“注”讀不懂了,就有人為“注”做“注”,所以我們現在讀的《周易》,它的注文往往是“注”的“注”的“注”的“注”。這種現象也不難理解,因為時間久了,當代人都知道的事情,后代人就不知道。拿“文革”來說,盡管發生在當代,而且是這樣大的社會變動,可現在許多年輕人并不很清楚,更何況像《周易》這樣久遠的書。另外,后人的“注”中還加入了個人的主張,使得“注”與“注”之間起爭執,于是這部書就越發難懂了。
《周易》的學術地位
古人逢大事必向神靈卜問吉兇,其方法有龜卜和占筮。《周易》一書即由占筮而成。筮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數目,求得某種卦象,依據卦辭、爻辭推測所問事情的結果。據《周禮·春官·宗伯》記載,上古時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連山易、歸藏易皆佚,僅《周易》存世。“易”字,有“簡易”之義;又有“變易”之義。“易”前“周”字,一說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
《易經》成書于何時,作于何人,迄今無定論。《漢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說,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傳以解經。“五四”運動以后,史學界對傳統說法提出懷疑,認為卦和爻辭中講到周文王以后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足證《易經》成書非出于一時一人之手,因此出現了周初說、春秋中期說和戰國說,所據不一。
戰國后期,對《易經》的研究逐漸成為一種專門學問,一些系統闡釋《易經》的文字陸續被收集起來,匯成《易傳》。秦代(前221~前206)焚書,不焚易書。至漢代(前206~公元220),經學興起。《周易》不再叫《周易》,而叫《易經》,其中關于《周易》經傳的解釋,稱為“易學”。漢武帝又設立了《易經》“博士”,這個“博士”不是今天的博士,它是一種官職,而且相當有社會地位。
“我注六經,六經注我。”“博士們”紛紛注《易》,每個人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使得對《易經》的解釋越來越豐富,確立起《易經》“六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學術地位。后來,《易經》成為科舉考試的科目,許多人把讀《易經》當成了追名逐利的敲門磚。易學不斷發展,歷時兩千余年,形成了許多流派,如象數學派、義理學派等。許多著名哲學家,依據《周易》經傳提供的思想資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 |